汽车智能制造学院概况
汽车智能制造学院,是学校响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立足襄阳“144”现代产业集群、服务湖北“51020”中汽车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面向全国智能制造领域,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建成的特色二级学院。学院对接汽车制造、智能制造与装备,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核心,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梯工程技术6个专业,其中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是省级特色专业,智能制造与装备是省级高水平专用群。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500余人,着力培养“精智造、通设计、专工艺、善集成、能创新、砺匠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强——双师引领,校企协同育名师
学院构建“校企互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现有专兼职教师5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7%。其中,国家级行业名师2名、省级名师和行业专家7名、湖北省技术能手7名、产业导师8名、客座教授2名。教师团队实力突出,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项,完成国家、省级教研项目46项。
实训条件优——虚实结合,产教融合建基地
学院建成“四阶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智能制造与汽车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西门子机电国际认证中心、工信部企业数智化技术与应用人才培训站点、全国“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3D打印与逆向设计等5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总值达3750万元。与东风日产、华中数控等企业共建4个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个襄阳市重点实验室,年接纳实习学生2.8万余人次,实训项目与企业真实任务对接率达80%。同时,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低压电工等培训,年培训规模超1.5万人次。
培养模式新——校企协同,多元育人促就业
学院秉承“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盯企业、精品畅通就业”的办学理念,创新“双主体、两贯穿、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华光等6家企业建立光电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与万洲电气、中车电机等共建7个现场工程师班,通过“课程置换+企业实训+考核录用”模式,170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合作企业;推进“中德国际合作”, 引入西门子智能制造国际认证体系,与德国莱茵科斯特合作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培训,学生获国际认证比例提升至40%。此外,学院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开展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与国家开放大学(襄阳)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育人活动实——德技并修,实践服务显担当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育人”、“党建+就业”四大工程,精心打造“智”洁行芳“235”育人新模式: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智启乡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开展技能下乡职业培训9000余人次;每年面向襄阳市中小学开展“智启未来”“大手牵小手”等职普融通研学活动20余场,覆盖中小学生2万余人,被团省委授予“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单位”。
学生成果丰——赛教融合,技能创新结硕果
学院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生在多项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包括第五届“一带一路”金砖国家金属3D打印赛项全国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等国赛多项二、三等奖。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铜奖6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创新大赛中,获省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3项,2个项目入围国赛。在“中银杯”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成功入围国赛。近三年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超过70项,竞赛成绩显著,充分体现了学院在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效。
就业质量好——精准对接,服务产业保就业
学院长期与东风股份、小鹏汽车、广汽传祺、长城汽车、西门子、华中数控等50余家优质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及校企共建协议,构建了“校-企-地”就业联动机制。近两年,学院为先进制造行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54%,其中湖北省就业率为65.13%,襄阳本地就业率为44.58%,均高于区域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生平均起薪较行业水平高出15%,优质企业就业一年留职率达到了60%。此外,学院还搭建了毕业生“网上”求职市场,年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60余场,提供岗位2000余个,为襄阳都市圈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